- 公台
gōng tái
古代以三台象征三公,因借指三公之位或泛指高官。 《后汉书·胡广传》:“﹝ 广 ﹞自在公台三十餘年,歷事六帝,礼任甚优。” 唐 姚合 《使两浙赠罗隐》诗:“何当 世祖 从人望,早以公台命 卓侯 。” 宋 王君玉 《国老谈苑》卷一:“ 竇仪 自 周朝 以来,负文章识度,有望於时,搢绅许以庙廊之器, 仪 因以公台自许,急於大用。” 宋 周煇 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 雷州 司户参军 丁谓 ,顷自书生,获升科第,因缘险佞,据窃公台,贿赂苞苴,盈於私室。”
- 台光
tái guāng
以喻宰辅之位
- 台傅
tái fù
指太傅。太傅为三公之一,故称。
- 候台
hòu tái
即烽火台。 古代边境要地为守望报警而筑的高台。
- 井台
jǐng tái
1.井栏。 2.即冰井台,三国魏曹操所筑,故址在今河南省漳县西南。
- 望乡台
wàng xiāng tái
1.旧指可眺望家乡的高地或人工修筑的高台 2.迷信的人所说阴间的一座台,新死的人的灵魂在上面能看见阳间家中情况
- 东台
dōng tái
1.官署名。唐 高宗 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,后因以沿称门下省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二》:“ 龙朔 二年,改门下省曰东臺。”《新唐书·张文瓘传》:“ 乾封 二年,迁东臺侍郎、同东西臺三品,遂与 勣 同为宰相。” 宋 苏轼 《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》:“朔野按行犹爵跃,东臺瞑坐觉乌飞。” 2.唐 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。 唐 赵璘 《因话录·徵》:“ 武后 朝,御史臺有左右肃政之号,当时亦谓之左臺、右臺,则宪府未曾有东西臺之称。惟俗间呼在京为西臺, 东都 为东臺。” 唐 白居易 《代书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南国人无怨,东臺吏不欺。”自注:“ 微之 使 东川 ,奏冤八十餘家,詔从而平之,因分司 东都 。”
- 高台浅池跳水
gāo tái qiǎn chí tiào shuǐ
从高台跳下,落入水深很浅的泳池
- 镜台自献
jìng tái zì xiàn
自己把梳妆台奉献出来
- 天台路迷
tiān tái lù mí
天台:山名,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。原指误入仙境而迷途。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,无路可走。
- 露台惜费
lù tái xī fèi
本则故事。
- 窗台线
chuāng tái xiàn
窗台上的线,实际是装修时,为了使窗台美观,装潢上的衬托品。
- 琅邪台
láng yá tái
1.亦作“ 琅琊臺 ”。 台名。 越王 勾践 观台,在 琅邪 故城东南十里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乃徙黔首三万户 琅邪臺 下。” 张守节 正义:“《括地志》云:‘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七十里有 琅邪臺 , 越王 句践 观臺也。臺西北十里有 琅邪 故城。’《吴越春秋》云:‘ 越王 句践 二十五年,徙都 琅邪 ,立观臺以望 东海 ……’即 句践 起臺处。” 南朝 齐 谢朓 《和王著作八公山》诗:“东限 琅邪臺 ,西距 孟诸 陆。” 2.台名。在 山东 琅玡山 上。 秦始皇 筑层台刻石纪功处。现原台已废圮,遗址如小山丘,地临黄海,气象恢宏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作 琅邪臺 ,立石刻,颂 秦 德。” 张守节 正义引《括地志》:“ 琅邪山 在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四十里。 始皇 立层臺於山上,谓之 琅邪臺 ,孤立众山之上。” 唐 李白 《古风》之三:“ 秦王 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……铭功 会稽岭 ,骋望 琅琊臺 。” 3.指 秦 “琅邪台刻石”。 费砚 《抚印宗派绝句》之三:“ 完白山人 书 秦 碑,刓印直是 琅琊臺 。”
- 宋武台
sòng wǔ tái
即 凌歊台 。
- 老父台
lǎo fù tái
同“ 老父母 ”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二回:“ 杜少卿 道:‘老父臺,些小之事,不足介意。荒斋原是空闲,竟请搬过来便了。’”
- 按赤台
àn chì tái
成吉思汗同母次弟合赤温之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