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斗历
dòu lì
指农历。古代以北斗星斗杓运转所指以定四时,故称。
- 星历
xīng lì
1.天文历法。《史记·历书论》:“盖 黄帝 考定星历,建立五行,起消息,正闰餘,於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。” 唐 韩愈 《襄阳卢丞墓志铭》:“阴阳星历,近世儒莫学。”《元史·刘敏传》:“选民习星历者为司天太史氏。” 2.星辰。《管子·五行》:“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,经纬日月用之於民;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,经纬星历以视其离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夫道者覆天载地……日月以之明,星历以之行。”参见“ 星辰 ”。 3.指代年岁。 宋 曾巩 《谢元丰元年历日表》:“一远闕庭,十移星历。”
- 清历
qīng lì
分明,清楚。
- 齿历
chǐ lì
年龄。《文选·颜延之<赭白马赋>》:“齿歷虽衰,而艺美不忒。” 李善 注:“《尔雅》曰:‘歷,数也。’” 章炳麟 《箴新党论》:“翰林院之尊先辈,逾於三老五更,不计齿歷之高下,学术之浅深,惟入选后先是问。”
- 天历
tiān lì
1.见“ 天历 ”。 2.亦作“ 天歷 ”。历法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,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,天历始改,建於明堂,诸神受纪。” 3.犹天命。指帝位。《文选·应贞<晋武帝华林园集诗>》:“ 陶唐 既谢,天歷在 虞 。” 李善 注:“天歷,天之歷数。”《梁书·萧琛传论》:“及践天历,任遇甚隆。” 4.太平天囯 的历法。公元1852年起施行于 太平天囯 管辖地区。
- 殷历
yīn lì
1.起于 周 末而传于 汉 初的六种古历之一。 《后汉书·律历志中》:“案暦法, 黄帝 、 顓頊 、 夏 、 殷 、 周 、 鲁 ,凡六家,各自有元。 光 晃 所据,则 殷 历元也。” 2.殷商 时所用历法。 郭沫若 《中国史稿》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:“ 商 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。每年分为春、秋,大月三十天,小月二十九天;闰月置于年末,称为‘十三月’。到 祖甲 以后,闰月也有放在年中的。 殷墟 曾出土一片胛骨,上面刻着两个月的干支和‘月一正曰食麦’等文句,是 商 代历书的一部分抄本。”
- 历物
lì wù
谓分别究析事物之理。
- 国历
guó lì
1.国运。南朝 梁 江淹 《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》:“臣闻国历惟燿,则藩伯缉其才;朝纬伊序,则方率司其度。” 2.由国家规定和采用的历法,一般指阳历。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章廷谦》:“在去年十二月卅一日的来信未到之前两天,即‘国历’一月一日上午……当蒙留下‘明前’与‘旗枪’各一包无误。” 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七:“民众在激昂的情绪中过了国历的新年,又到了废历的年边。”
- 火历
huǒ lì
亦作“ 火厤 ”。古指以火德为象征的王朝历数。 南朝 梁 陶弘景 《许长史旧馆坛碑》:“ 梁 天监 十三年,敕质此精舍,立为朱阳馆。将远符先徵,定祥火厤。”《隋书·音乐志下》:“火灵降胙,火历载隆;蒸哉帝道,赫矣皇风。”
- 览历
lǎn lì
游览。
- 历草
lì cǎo
1.即蓂荚。 传说中的一种瑞草。 2.亦称“歷荚”。即蓂荚。
- 历理
lì lǐ
历法的原理。元 姚燧 《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》:“十二年,詔改历,太史 王恂 总算,同知 郭守敬 推测,司徒明历理。” 明 谢肇淛 《五杂俎·人部一》:“知历数又知历理,此吾之所以异於儒生。”
- 历术
lì shù
犹历法。 《史记·历书》:“历术甲子篇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以十一月朔旦冬至得甲子,甲子是阳气支干之首,故以甲子命历术为篇首,非谓此年岁在甲子也。”《新唐书·西域传上·泥婆罗》:“﹝ 泥婆罗 ﹞重博戏,通推步历术。”
- 大历
dà lì
1.大约之数。 2.官修的历法。
- 历服
lì fú
谓久远之业。指王位。
- 历底
lì dǐ
指盗贼的内应、内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