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班剥
bān bāo
色彩错杂貌。 班,通“ 斑 ”。 清 戴名世 《游烂柯山记》:“寺门古樟四株,中二株犹奇,蔦萝蔓引,苔蘚班剥,荫蔽数亩。” 清 宣鼎 《夜雨秋灯录·古剑头》:“偶游 扬州 市上,见骨董家在古铁一方,苔花班剥,隐有篆文。”
- 剥奠
bāo diàn
祭祀时,供品不以巾遮盖,谓之“剥奠”。
- 崩剥
bēng bāo
1.纷乱,衰乱。《后汉书·董卓传论》:“ 董卓 初以虓闞为情,因遭崩剥之埶,故得蹈藉彝伦,毁裂畿服。” 李贤 注:“剥犹乱也。” 2.倒塌;剥落。 北魏 杨衒之 《洛阳伽蓝记·正始寺》:“纤列之状如一古,崩剥之势似千年。” 唐 韦应物 《答河南李士巽题香山寺》诗:“墻宇或崩剥,不见旧题名。” 清 陈维崧 《倾杯乐·善权寺火》词:“雨淋浪,蘚崩剥,坏梁雷篆。”
- 剥割
bāo gē
割削。犹言盘剥、搜刮。
- 剥皮
bāo pí
1.剥去某物的外层 2.除去任何动物、蔬菜或水果的皮 3.剥去树皮、种子的外壳或水果的皮
- 克剥
kè bāo
1.克扣剥削。 2.犹克薄。 3.亦作“尅剥”。苛刻;刻薄。 4.剥削;克扣。
- 吃一节,剥一节
chī yī jié,bāo yī jié
犹言拖过一天算一天。 沙汀 《代理县长》:“我怕什么?你让他个舅子去昏好啦!横竖打饭平伙样,吃一节剥一节。”
- 剥隘
bō ài
剥隘在滇桂交界辉煌了数百上千年,素有“滇粤津关”之称。
- 脱剥杂剧
tuō bāo zá jù
指 元 曲中的武戏。
- 剥皮实草
bāo pí shí cǎo
见“ 剥皮囊草 ”。
- 剥皮囊草
bāo pí náng cǎo
亦作“剥皮实草”。古代酷刑,剥下人皮,用草填充之。
- 剥猪猡
bāo zhū luó
方言。旧时 上海 盗匪抢劫行人,并将受害人身上衣服也抢去,称为“剥猪猡”。
- 赤剥剥
chì bāo bāo
象声词。
- 推剥
tuī bāo
1.侵削财物。 《宋史·儒林传六·李道传》:“ 道传 应詔言楮币之换,官民如讎;钞法之行,商贾疑怨,赋歛增加,军将推剥,皆切中时病。” 元 揭傒斯 《奔清甫墓志铭》:“自是声日起,家日裕,而无推剥糜烂之忧。”一本作“ 椎剥 ”。 2.追问查究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冯玉梅团圆》:“自谅前事年远,无人推剥。”
- 頽剥
tuí bāo
颓坏剥落。《新唐书·蒋乂传》:“帝尝登 凌烟阁 ,视左壁頽剥,题文漫缺,行纔数字,命録以问宰相,无能知者。”
- 征剥
zhēng bāo
征收剥削。 唐 韩愈 《顺宗实录一》:“比年旱歉,先圣忧人,特詔逋科悉皆蠲免。而 实 敢肆诬罔,復令徵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