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古刻
gǔ kè
指古碑或其拓本。
- 监刻
jiān kè
犹监本。
- 私刻
sī kè
1.私人刻印。叶德辉 《书林清话·明人私刻坊刻书》:“ 明 刻精本已具於前,其他私刻坊刻之书,以年代相近,存於今者,视 宋 元 刻本为多。” 2.犹刻薄,吝啬。 明 方孝孺 《条侯传论》:“彼 景帝 者,私刻忍人也,欲封其后之兄,而 亚夫 不从。”《古今小说·张道陵七试赵昇》:“诸弟子曰:‘吾师甚是私刻,我等伏侍数十年,尚无丝毫秘诀传授,想你来之何益?’”
- 刻志
kè zhì
犹笃志。 志向专一。《新唐书·李渤传》:“ 渤 耻之,不肯仕,刻志於学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南宋理宗端平三年》:“ 了翁 刻志问学,几四十年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宫梦弼》:“刻志下帷,三年中乡选。乃躬齎白金往酬 刘媪 。”
- 刻饰
kè shì
1.雕刻装饰。 2.比喻对文辞的过分修饰润色。 3.古代妇女的一种梳理方式。以胶刷鬓发,使齐整如刻画。
- 扣刻
kòu kè
见“ 扣尅 ”。
- 刻峭
kè qiào
1.亦作“刻陗”。 高峻;挺拔。 2.苛刻;严酷。 3.文笔峻拔。
- 虐刻
nüè kè
残暴苛刻。
- 文刻
wén kè
1.雕镂文采。汉 袁康 《越绝书·外传记越地传》:“木客大冢者, 句践 允常 冢也……一曰 句践 伐善材,文刻献於 吴 ,故曰木客。” 2.指镌刻文辞。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穀水》:“又东逕 马市 石桥 ,桥南有二石柱,并无文刻也。”
- 刻覈
kè hé
亦作“ 刻核 ”。苛刻。《南史·恩倖传·吕文显》:“ 文显 临事以刻覈被知。” 宋 苏轼 《省试策问》之三:“凡省冗官八百员,吏千四百员,民以少紓,而上下相安,无刻核之怨。” 清 秦笃辉 《平书·文艺篇上》:“閲书之道在於恕,不恕则刻覈锻鍊之患生。” 金一 《文学观》:“夫谓语必已造,事不古同,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。”
- 刻瑑
kè zhuàn
雕饰花纹。
- 漏刻
lòu kè
1.古计时器。即漏壶。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,故称。《六韬·分兵》:“明告战日,漏刻有时。”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。” 颜师古 注:“旧漏昼夜共百刻,今增其二十。” 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传·义解·释道祖》:“山中无漏刻,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,因流波转,以定十二时,晷影无差焉。” 宋 彭乘 《墨客挥犀》卷七:“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,设漏刻、观天臺、铜浑仪,皆如司天监,与司天监互相检察。” 2.顷刻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捕斩虏 騶 ,平定东域,虏 知 殄灭,在于漏刻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王莽地皇二年》:“ 莽 召问羣臣禽贼方略,皆曰:‘此天囚行尸,命在漏刻。’” 胡三省 注:“言得罪於天,死在须臾。” 清 王应奎 《柳南随笔》卷一:“丁亥岁三月晦日,忽被急徵鋃鐺拖曳,命在漏刻。” 3.借指时间。 唐 刘长卿 《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》诗:“ 沧州 离别风烟远,青琐幽深漏刻长。”
- 纂刻
zuǎn kè
编集刊印。
- 劖刻
chán kè
1.刻凿。 2.峭拔。
- 发刻
fā kè
交付刻板印刷,付印。
- 刻限
kè xiàn
时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