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贱儒
jiàn rú
低贱的儒者。泛指下贱的读书人。
- 鲁儒
lǔ rú
鲁国 儒生。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、儒派学者。
- 儒释
rú shì
儒教和佛教。
- 散儒
sàn rú
1.不遵礼法、不自检束的儒生。 《荀子·劝学》:“不隆礼,虽察辩,散儒也。” 杨倞 注:“散,谓不自检束。” 2.平庸的儒者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 傅介子 年十四,好学书,尝弃觚而嘆曰:‘大丈夫当立功絶域,何能坐事散儒?’”
- 名儒
míng rú
著名的儒者。 《汉书·匡衡传》:“ 望之 名儒,有师傅旧恩,天子任之,多所贡荐。” 三国 魏 曹植 《魏德论》:“名儒按讖,良史披图。”《资治通鉴·后唐明宗天成二年》:“朕以 从荣 年少临大藩,故择名儒使辅导之。” 明 汤显祖 《牡丹亭·训女》:“ 西蜀 名儒, 南安 太守,几番廊庙江湖。” 鲁迅 《坟·论“他妈的!”》:“﹝‘下等人’﹞偶窃一位,略识几字,便即文雅起来……还要寻一个始祖,不是名儒便是名臣。”
- 儒儿
rú ér
强颜欢笑的样子。
- 小儒
xiǎo rú
指眼光狭小的愚陋读书人
- 夙儒
sù rú
老成博学的读书人。
- 儒儒
rú rú
局促貌。
- 儒气
rú qì
儒气的儒指的是儒家,古代科举考试都是以儒家的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。儒气就是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经常用儒家的道理来指评世事,这之中,有一类人都是以书本知识来指画,缺少实践,说的是空话,有些书呆子味,慢慢地,儒气就演变为专指那些有学问,又桀骜不驯的人。
- 儒史
rú shǐ
儒学和史学。
- 醇儒
chún rú
学识精粹纯正的儒者。
- 里儒
lǐ rú
旧指乡里间的知识分子。
- 寠儒
lóu rú
穷书生。
- 儒术
rú shù
先秦儒家的学说、原则、思想
- 侏儒粟
zhū rú sù
亦作“ 侏儒米 ”。语出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朱儒长三尺餘,奉一囊粟,钱二百四十。臣 朔 长九尺餘,亦奉一囊粟,钱二百四十。朱儒饱欲死,臣 朔 飢欲死。臣言可用,幸异其礼;不可用,罢之,无令但索 长安 米。”后以“侏儒粟”或“侏儒米”借指给对国家贡献甚小的人的俸禄。 宋 陆游 《晓出城东》诗:“包羞强索侏儒米,豪举何人记少年。” 清 唐孙华 《赠商州丞》诗之二:“终年未饱侏儒粟,昏夜频麾 伯起 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