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佛郎
fó láng
“法郎”的旧译。
- 佛祠
fó cí
佛堂
- 佛子
fó zǐ
1.菩萨的通称。 《十住毗婆沙论·入初地品》:“诸佛子者,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,是故菩萨名为佛子。” 南朝 齐 王琰 《冥祥记·石长和》:“道之两边棘刺,森然如鹰爪。见人甚众,羣足棘中,身体伤裂,地皆流血。见 长和 独行平道,俱叹息曰:‘佛子独行大道中。’” 元 吴昌龄 《东坡梦》第一折:“此山非比别山阿,青黛染成千块玉,云霞粧就万堆螺。只除佛子神仙纔可到,怎许游人容易得攀摩?” 2.受佛戒者,佛门弟子。 唐 钱起 《归义寺题震上人壁》诗:“仍闻七祖后,佛子继调御。” 宋 王安石 《灵山寺》诗:“ 灵山 名谁自?波涛截孤峰。何年佛子住?四面凭危空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四四回:“众僧滴泪道:‘我们这一国君王,偏心无道,只喜得是老爷等辈,恼的是我们佛子。’” 鲁迅 《三闲集·在钟楼上》:“但有如大乘佛教一般,待到居士也算佛子的时候,往往戒律荡然。” 3.佛教泛指一切众生,以其悉具佛性,故称。《法华文句》卷九下:“一切众生,皆有三种性德佛性,即是佛子。” 唐 郑棨 《开天传信记》:“忽中夜 宣律 捫虱,将投于地,三藏半醉,连声呼曰:‘律师扑死佛子!’” 宋 苏轼 《东坡志林》(《稗海》本)卷六:“凡能动者,皆佛子也,竹蝨初如涂粉竹叶上尔,然久乃能动者,百千为曹,无非佛子者。” 4.称慈善的人。如 唐 末 徐守温 以宽恕为治,人称佛子。见 唐 张鷟 《耳目记》。又 宋 洪皓 为 秀州 司录,以所掌发运司钱赈济饥民,州人称之为“洪佛子”。见 宋 赵善璙 《自警篇·救荒》。
- 佛五姓
fó wǔ xìng
佛陀出家前之俗姓有五
- 临死抱佛脚
lín sǐ bào fó jiǎo
- 不念僧面也念佛面
bù niàn sēng miàn yě niàn fó miàn
不看僧面看佛面。
- 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
fàng xià tú dāo,lì dì chéng fó
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。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,决心改过,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。
- 佛法三昧
fó fǎ sān mèi
佛教中的“三昧”是梵语之音译,又作三摩地、三摩提等。中文意思是“定、正定、正受、调直定、正心行处、等持”等。即将心定于一处(或一境)的一种安定状态。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,不令散乱,而保持安定,这种状态称为“三昧”。
- 佛狸祠
bì lí cí
古祠名。 遗址在今 江苏 六合县 东南的 瓜步山 上。 北魏 太武帝 (字 佛貍 )于 宋 元嘉 二十七年击败 王玄谟 的军队以后,在山上建立行宫。即后来的“佛貍祠”。见《魏书·世祖纪下》、 宋 陆游 《入蜀记》卷二。 宋 辛弃疾 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词:“可堪回首, 佛貍祠 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” 宋 岳珂 《桯史·稼轩论词》引此词, 佛貍 作“ 佛狸 ”。
- 佛手拈花
fó shǒu niān huā
是有道高僧轻轻地去摘花、扔花(怀有慈悲心肠的)。
- 我佛慈悲
wǒ fó cí bēi
一种极端温柔的口吻,一种怜悯苍生的姿态。
- 送佛送到西
sòng fó sòng dào xī
比喻做好事做到底。
- 威音王佛
wēi yīn wáng fó
劫初之佛。《法华经·常不轻菩萨品》:“乃往古昔,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,有佛名 威音王如来 ……是 威音王佛 寿四十万亿那由他 恒河 沙劫。”亦省称“ 威音 ”。 清 王猷定 《客燕偕内僧话》诗:“且置 威音 事,閒谈 天宝 年。” 清 黄宗羲 《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》:“ 威音 以后,不许无师儼然而践其位。”
- 根本佛教
gēn běn fó jiào
由日本佛教研究学者所提出的佛教史分期法,主要指释迦牟尼在世时期,以及这段时间的佛教。
- 砗磲佛珠
chē qú fó zhū
车渠,也叫砗磲,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。
- 佛罗安国
fó luó ān guó
古国名。 故地或以为在今 马来半岛 西岸。地当东西方水陆交通要冲,贸易繁盛。亦译作 佛来安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