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余曲
yú qǔ
乐曲的非主要部分。
- 余凉
yú liáng
充裕的凉荫。
- 余絃
yú xián
1.指渐微而未尽的笛声。《文选·马融<长笛赋>》:“曲终闕尽,餘絃更兴。” 吕延济 注:“餘絃,谓笛声渐微復起,亦如击絃之餘响,将更起声也。” 2.残存的琴弦。 北周 庾信 《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》:“故瑟餘絃断,歌梁秋雁飞。”
- 余趾
yú zhǐ
犹遗址。
- 余物
yú wù
1.其他物品。 《列子·汤问》:“ 昌 以氂悬蝨於牗,南面而望之。旬日之间,浸大也。三年之后,如车轮焉。以覩餘物,皆丘山也。” 2.众多的物品。 宋 何薳 《春渚纪闻·施妳婆》:“镇人皆知敬爱之,每大家出游,则假守舍,餘物满前,一毫不移也。” 3.多馀的物品。如:身无馀物。
- 余姿
yú zī
1.赏玩不尽的姿容。 2.指前辈传留下来的舞姿。
- 余旨
yú zhǐ
指未充分显露的内容。
- 平余
píng yú
清 代地方政府上缴正项钱粮时另给户部的部分。一般来源于赋税的加派,亦有另立名目加征的。 清 初各省解缴户部税银,每一千两随解平馀银二十五两,称随平陋规。其后,户部与地方官吏协议共同分肥,解部减一半,馀归地方。 乾隆 元年,明文规定平馀银分给各部院官吏作为补助费,称“养廉”。 乾隆 二年, 四川省 在火耗羡馀外,每银百两提解六钱,名平馀,充各衙门使用。有的地方官吏收税时加重戥子称银,所得溢额银两亦名平馀。 章炳麟 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:“一条鞭法,名为永不加赋,而耗羡、平餘,犹在正供之外。”
- 余醉
yú zuì
未尽消失的醉意。
- 镑余
bàng yú
与“镑亏”相对而言。旧 中国 以银或银元为货币时对国外支付因英镑汇价下跌所造成的赢利。参见“ 镑亏 ”。
- 余址
yú zhǐ
残留的基址;遗址。
- 余光
yú guāng
1.充足的光辉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东极之北隅有国曰 阜落之国 ,其土气常燠,日月餘光之照。其土不生嘉苗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秦宓传》:“诚知昼不操烛,日有餘光,但愚情区区,贪陈所见。” 2.谓多馀之光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,贫人女曰:‘我无以买烛,而子之烛光幸有餘,子可分我餘光,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。’今臣困而君方使 秦 而当路矣。 茂 之妻子在焉,愿君以餘光振之。”后遂用为美称他人给予的恩惠福泽。《北齐书·魏收传》:“会 司马子如 奉使霸朝, 收 假其餘光。” 宋 曾巩 《贺转运状》:“ 巩 备官於此,託庇云初。将承望於餘光,但欣愉於懦思。” 清 顾炎武 《答李子德书》:“更希餘光下被,俾莫年迂叟得自遂於天空海阔之间,尤为知己之爱也。” 3.指落日的光芒。 三国 魏 阮籍 《咏怀》之八:“灼灼西頽日,餘光照我衣。” 唐 杜甫 《柴门》诗:“长影没窈窕,餘光散谽谺。” 清 陈梦雷 《西郊杂咏》之二:“餘光闇将夕,零露沾我衣。” 4.喻指美德、威势所显现或留下的影响。 宋 欧阳修 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自公少时,已擢高科,登显仕,海内之士,闻下风而望餘光者,盖亦有年矣。” 明 李东阳 《江都县学科贡题名记》:“后进之士仰遗风,慕餘光,志感行励,必有勃然于此者。”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续记》:“近两年来,大开了印卖遗著的风气,虽是期刊,也常有死人和活人合作的,但这已不是先前的所谓‘骸骨的迷恋’,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,想用‘死 诸葛 吓走生 仲达 ’。”
- 余拙
yú zhuō
谦词。无用的愚拙的人。
- 畸余
jī yú
指未被侵占的残馀土地。
- 余桃
yú táo
指吃过的桃子的残剩部分。语本《韩非子.说难》:"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……异日,与君游于果园,食桃而甘,不尽,以其半啖君。君曰:'爱我哉!忘其口味,以啖寡人。'及弥子色衰爱?,得罪于君。君曰:'是固尝矫驾吾车,又尝啖我以余桃。'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﹐而以前之所以见贤﹐而后获罪者﹐爱憎之变也。"后用作以男色事人之典实。
- 劫余
jié yú
1.劫掠后的残余;灾后余下 2.灾难之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