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仪表
yí biǎo
1.人的外表 2.各种测定仪
- 仪门
yí mén
明 清 官署、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。
- 仪序
yí xù
礼仪的秩序。
- 仪注
yí zhù
1.指测天的法式。《后汉书·律历志中》:“ 衡 兴 参案仪注,考往校今,以为《九道法》最密。” 2.制度;仪节。 南朝 梁 沉约 《议乘舆升殿疏》:“正会仪注,御出乘舆至 太极殿 前,纳舄升阶。”《南史·陈鄱阳王伯山传》:“ 武帝 时,天下草创,诸王受封,仪注多闕。” 宋 周煇 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﹝ 张耆 ﹞第八子 得一 知 贝州 , 王则 反,不能死节,又为之制定仪注,伏诛。” 明 张煌言 《建夷宫词》之七:“春官昨进新仪注,大礼恭逢太后婚。” 茅盾 《锻炼》九:“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,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,那会议就不够正式。”
- 仪静体闲
yí jìng tǐ xián
形容女子态度文静,体貌素雅。
- 仪貌
yí mào
形容;外貌。
- 仪态万千
yí tài wàn qiān
仪态:姿态,容貌。 形容容貌、姿态各方面都很美。
- 仪辔
yí pèi
犹言法驾。
- 仪表端庄
yí biǎo duān zhuāng
仪表,仪容姿态的意思。端庄,端正庄重的意思。仪表端庄多数是形容一个人的仪表姿态大方而且端正严肃,举动庄重。
- 仪舌
yí shé
战国 辩士 张仪 之舌。指能言善辩的舌头。语本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 张仪 已学而游説诸侯。尝从 楚 相饮,已而 楚 相亡璧,门下意 张仪 ……共执 张仪 ,掠笞数百,不服,醳之。其妻曰:‘嘻!子毋读书游説,安得此辱乎?’ 张仪 谓其妻曰:‘视吾舌尚在否?’其妻笑曰:‘舌在也。’ 仪 曰:‘足矣。’” 宋 张端义 《贵耳集》卷下:“ 仪 舌尚在,焉可忘言?” 宋 张榘 《贺新凉·送刘澄斋制干归京口》词:“髀肉未消 仪 舌在,向尊前,莫洒英雄泪。”
- 仪形
yí xíng
1.仪容;形体。 2.谓画其形貌。 3.效法。 4.行法规;做楷模。 5.典范;楷模。
- 仪秦
yí qín
战国 时期纵横家 张仪 、 苏秦 的并称。
- 仪驾
yí jià
皇太后、皇后的仪仗。
- 仪刑
yí xíng
1.效法;法式 2.朱熹集传:仪,象;刑,法。 3.典范,典型
- 仪态万方
yí tài wàn fāng
仪态:姿态,容貌;万方:多方面。形容容貌、姿态各方面都很美。
- 仪同三司
yí tóng sān sī
散官名。三司即三公。 汉 称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司。“仪同三司”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。 东汉 殇帝 延平 元年, 邓隲 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,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。 魏 晋 以后,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“开府仪同三司”。 北周 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。 隋文帝 时为散官, 唐 、 宋 、 元 因之, 明 废。《后汉书·邓隲传》:“ 延平 元年,拜 邓隲 车骑将军、仪同三司。﹝仪同三司﹞始自 騭 也。” 唐 张说 《齐卢思道碑》:“公节义独存,侍从趣 鄴 ,告至行赏,授仪同三司。” 清 姚衡 《寒秀草堂笔记》卷三:“ 贙 字 翔威 ……官歷 钦江 开国公,至正议大夫,仪同三司。”亦省称“ 仪同 ”。《陈书·高祖本纪上》:“ 景 仪同 卢辉畧 开 石头 北门来降。” 宋 孔平仲 《续世说·纰漏》:“ 隋 刘臻 为仪同,有 刘纳 者亦为仪同,俱为太子学士,情好甚密。”参阅《通典·职官十六·开府仪同三司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