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五宿
wǔ sù
1.住了五夜。 2.五星宿。
- 五技
wǔ jì
谓多能而不精一技。
- 飞五
fēi wǔ
指出仕。 语出《易·乾》:“九五,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嘉遯》:“潜初飞五,与时消息。”
- 五稼
wǔ jià
五谷。晋 杜预 《论水利疏》:“今者水灾,东南特剧,非但五稼不收,居业并损。”《魏书·天象志三》:“岁主农事,火星以乱气干之,五稼旱伤之象也。” 宋 司马光 《乞免永兴军路苗役钱札子》:“加之今年亢旱,五稼不熟,人户流移者,已闻不少。” 清 曾国藩 《复陈右铭太守书》:“膏腴地亩,舍五稼而种罌粟。”
- 五间
wǔ jiān
亦作“ 五閒 ”。五种离间方法。
- 五和
wǔ hé
1.土气和顺。 谓气候暖和之时。 2.政治和谐的五种表现。 3.谓五味调和。
- 五虑
wǔ lǜ
指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心五种器官的感觉。
- 五车
wǔ chē
1.见“五车书”。 2.星名。亦称五潢,属毕宿,共有五星。 3.古代统治者使用的五种车子。 4.古代的五种兵车。即戎路、广车、阙车、苹车、轻车。
- 五等
wǔ děng
1.五个等级。 2.特指五等之爵。
- 五吏
wǔ lì
上古军队中的五种文官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自六正、五吏、三十帅、三军之大夫、百官之正长、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。” 杜预 注:“五吏,文职,军卿之属官。” 杨伯峻 注:“五吏疑为军尉、司马、司空、舆尉、候奄。”
- 五法
wǔ fǎ
1.谓规、矩、绳、权、衡。 2.谓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 3.佛教谓名、相、分别、正智、真如。
- 五阴
wǔ yīn
1.谓《易》剥卦中重迭的五个阴爻。见《易卦变图》。 2.中医称手太阴、手少阴、足太阴、足少阴、厥阴五条经络为“五阴”。 3.亦作“五廕”。即五藴。
- 五教
wǔ jiào
1.五常之教。指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。” 孔 传:“布五常之教。”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举八元,使布五教于四方,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共、子孝。”《旧唐书·玄宗纪下》:“敦风劝俗,五教攸光。” 2.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。《管子·兵法》:“五教,一曰教其目,以形色之旗;二曰教其身,以号令之数;三曰教其足,以进退之度;四曰教其手,以长短之利;五曰教其心,以赏罚之诚。五教各习,而士负以勇矣。” 3.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。 宋 孙光宪 《北梦琐言》卷五:“五教念女早寡,不能忘情,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。”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。 宋 洪迈 《容斋四笔·官称别名》:“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……太尉为掌武,司徒为五教。” 4.佛教语。华严宗判教为五,即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 唐 法藏 《华严经探玄记》卷一:“一、小乘教,二、大乘始教,三、终教,四、顿教,五、圆教……此上五教,非局判经。”
- 五牲
wǔ shēng
1.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种动物。即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五牲不相为用。” 杜预 注:“五牲: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。”《大戴礼记·曾子天圆》:“成五穀之名,序五牲之先后贵贱。”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洛水》:“帝游 洛水 之上,见大鱼,杀五牲以醮之。” 2.指麋、鹿、麏、狼、兔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为六畜、五牲、三牺,以奉五味。” 杜预 注:“麋、鹿、麏、狼、兔。”
- 五曹
wǔ cáo
1.指尚书省下分职治事的五个官署。 2.谓秤、尺、地、仓、金。
- 五旗
wǔ qí
五色旗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