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书家
shū jiā
1.书法家,善书者。宋 董逌 《广川书跋·徐浩<开河碑>》:“书家贵在得笔意。” 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丛钞·百纳碑》:“ 韩魏公 作 昼锦堂 , 欧阳文忠 为记, 蔡忠惠 书之。 忠惠 每一字,必写数十赫蹏,竢合作而后用之,以故书成,特精絶世……然 唐 以前书家,恐未屑为此也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郑振铎》:“然而第一叶及书签,却总得请书家一挥。” 2.侍书家的省称。侍奉帝王、掌管文书的官员。 宋 孙光宪 《北梦琐言》卷九:“ 僖宗 幸 蜀 年,有进士 李茵 , 襄州 人,奔窜 南山 民家,见一宫娥,自云宫中侍书家 云芳子 ,有才思,与 李 同行诣 蜀 ……行及 绵州 ,逢内官 田大夫 识之,乃曰:‘书家何得在此?’逼令上马,与之前去。”参见“ 侍书 ”。
- 隶书
lì shū
一种汉字字体,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,汉朝的隸书笔画比较简单,是汉朝通行的字体
- 书页
shū yè
书本中印有文字或图画等的纸页。
- 成书
chéng shū
1.完整的书。 2.成为一部书。
- 天书
tiān shū
1.天上神仙写的书或信(迷信) 2.比喻难认的文字或难懂的文章 3.古代帝王的诏书
- 子书
zǐ shū
古时图书四部分类法的子部书籍,如《老子》、《墨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韩非子》等书
- 官书
guān shū
1.官府的文书。《周礼·天官·宰夫》:“六曰史,掌官书以赞治。” 宋 欧阳修 《泷冈阡表》:“汝父为吏,常夜烛治官书。” 宋 陆游 《纵笔》诗:“归从册府犹披卷,了却官书更赋诗。”《冷庐杂识·小琅玕山馆诗》引 清 严比玉 《到家日作》诗:“只愁一纸官书促,容易归山又出山。” 2.官府收藏、编撰或刊行的书籍。 唐 韩愈 《顺宗实录四》:“﹝ 阳城 ﹞好学,贫不能得书,乃求入 集贤 为书写吏。窃官书读之,昼夜不出。经六年,遂无所不通。” 明 刘基 《宋景濂学士文集序》:“会有詔纂修《元史》,东南名士,一时皆集,復命充总裁,官书成,入翰林为学士。” 清 梁章鉅 《归田琐记·附复廖钰夫尚书魏和斋山长书》:“且《通志》为合省官书,必应合通省官绅之力以成之。” 鲁迅 《中国小说史略》第一篇:“然《三国》、《水滸》, 嘉靖 中有都察院刻本,世人视若官书,故得见收。”
- 书口
shū kǒu
书籍上跟书脊相对的一边,线装书在这地方标注书名、卷数、页数等
- 书童
shū tóng
[boy attendant at school] 旧时侍候主人及其子弟读书的未成年的仆人
- 帛书
bó shū
写在缣帛上的文字;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
- 谤书
bàng shū
1.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 魏文侯 令 乐羊 将,攻 中山 ,三年而拔之。 乐羊 反而语功。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。 乐羊 再拜稽首曰:‘此非臣之功,主君之力也。’” 唐 崔颢 《结定襄郡狱效陶体》诗:“谤书盈几案,文墨相填委。” 2.指《史记》。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 ,使作谤书,流於后世。” 李贤 注:“凡史官记事,善恶必书。谓 迁 所著《史记》,但是 汉 家不善之事,皆为谤也。” 宋 洪迈 《容斋随笔·谤书》:“ 司马迁 作《史记》,於《封禪书》中述 武帝 神仙、鬼灶、方士之事甚备,故 王允 谓之谤书。” 3.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、小说等。 清 袁枚 《随园随笔<后汉书>误仿<史记>》:“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,未免露谤书之意。” 柯灵 《香雪海·题材问题一解》:“《水浒传》之后有《续水浒传》(《荡寇志》),也是用了同一题材,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。”
- 六书
liù shū
1.古代分析汉字而归纳出的六种条例,即指事、象形、形声、会意、转注、假借 2.[theSixClassics--TheBookofPoetry,BookofHistory,BookofChanges,BookofRites;BookofMusic,SpringandAutumnAnnals]即六经。即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
- 行书
xíng shū
汉字字体,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
- 情书
qíng shū
男女间谈情说爱的书信
- 国书
guó shū
1.国史。《魏书·高祐传》:“请取有才用者,参造国书。”《北史·崔光传》:“ 光 与 李彪 共撰国书。” 唐 刘知几 《史通·史官建置》:“ 汉 魏 之 陆贾 、 鱼豢 , 晋 宋 之 张璠 、 范曄 ,虽身非史职,而私撰国书。” 2.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。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、公使时,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。《隋书·东夷传·倭国》:“ 大业 三年,其王 多利 思比孤 遣使朝贡……其国书曰:‘日出处天子致书,日没处天子无恙’云云。” 宋 胡宿 《论北界点集事宜》:“选差能专对近臣,往使北戎,与议定国书,固其邻好。”《元史·世祖纪三》:“命兵部侍郎 黑的 、礼部侍郎 殷弘 齎国书復使 日本 。”《清史稿·礼志十》:“ 德国 亲王 亨利 入覲,帝幸 颐和园 ,御 仁寿殿 , 亨利 公服入,递国书,帝慰劳之。” 3.即国字。 元 揭傒斯 《题邹福诗后》:“余在阁中时, 福 又从 林希颜 学国书。” 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一:“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,不用 蒙古 、汉字。”
- 书面
shū miàn
用文字表达的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