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中通泵协
zhōng tōng bèng xié
由个人、单个组织为达到某种目标,通过签署协议,自愿组成的团体或组织,中文将英语Association译作“协会”,和工会组织的概念不同。
- 允执厥中
yǔn zhí jué zhōng
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。
- 中心思想
zhōng xīn sī xiǎng
1.文章或发言中的主要思想内容。秦牧 《艺海拾贝·核心》:“塑造人物是表达这种中心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,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。” 2.指言行的主导思想。 郭沫若 《反正前后》第一篇:“只要把 清 政府一推翻了, 中国 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。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。” 邓拓 《“推事”种种》:“一切对自己不利的,一切非自己所愿意的,一律不管,这就是极端个人主义者的中心思想。”
- 中记室
zhōng jì shì
古官名。 南北朝 时,公府及藩王设有中记室,专管表章书记工作。《陈书·高祖纪上》:“遣中记室参军 江元礼 以事表 江陵 。”《资治通鉴·陈临海王光大元年》:“ 頊 将出,中记室 毛喜 驰入见 頊 。” 胡三省 注:“《五代志》:‘ 梁 制,藩王国及庶姓有持节,府有中録事、中记室。’”
- 中艸堂
zhōng cǎo táng
cǎo,总笔画6,笔顺为523522。
- 中祚
zhōng zuò
国君统治的中期。
- 中书
zhōng shū
1.皇宫中的藏书。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。《汉书·儒林传·孔安国》:“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, 霸 以能为《百两》徵,以中书校之,非是。” 颜师古 注:“中书,天子所藏之书也。”《后汉书·伏湛传》:“ 永和 元年,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《五经》、诸子百家、艺术。” 李贤 注:“中书,内中之书也。”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亮传》“日於苑中习焉” 裴松之 注引《吴历》:“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。” 2.官名。中书令的省称。 汉 设中书令,掌传宣诏令,以宦者为之,后多任用名望之士。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,宜以贤明之选。” 晋 庾亮 《让中书令表》:“国恩不已,復以臣领中书。” 隋 唐 以中书令、侍中、尚书令共议国政,俱为宰相,后因以中书称宰相。《宋史·叶清臣传》:“陛下欲息奔竞,此繫中书。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,则风俗惇厚,人知止足。” 清 洪昇 《长生殿·贿权》:“中书独坐揽朝权,看炙手威风赫烜。” 3.官名。中书舍人的省称。 隋 、 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。 明 清 废中书省,于内阁设中书舍人,掌撰拟、缮写之事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九回:“中书的班次,进士是一途,监生是一途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三回:“他就凑了千把银子,捐了个内阁中书。” 4.官署名。 唐 代的中书省、 宋 代的政事堂,亦直称为“中书”。 唐 白居易 《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》:“行寻春水坐看山,早出中书晚未还。” 宋 叶梦得 《石林诗话》卷中:“ 文潞公 在枢府,尝一日过中书,与 荆公 行至题下。” 5.毛笔的别称,“中书君”的省称。《剪灯馀话·武平灵怪录》:“早拜中书事 祖龙 , 江淹 亲向梦中逢。”参见“ 中书君 ”。
- 中腑
zhōng fǔ
中风类型之一,亦称风中腑。
- 入中
rù zhōng
宋 朝地方政府向朝廷缴纳钱物称“入中”。宋 沉括 《梦溪笔谈·官政一》:“商人先入中粮草,乃诣京师算请慢便钱,慢杂钞及杂货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仁宗皇祐三年》:“己亥,詔三司, 河北 入中粮草復行见钱法。”
- 中画
zhōng huà
中止。
- 中根
zhōng gēn
1.佛教语。 中等根器。指二乘中的缘觉。 2.指具有中等根器的人。
- 中散
zhōng sàn
中散大夫的省称。三国 魏 嵇康 曾任中散大夫,世以“中散”称之。 南朝 宋 颜延之 《五君咏·嵇中散》:“ 中散 不偶世,本自餐霞人。” 南朝 梁 江淹 《恨赋》:“及夫 中散 下狱,神气激扬,浊醪夕饮,素琴晨张。” 唐 杜甫 《赠比部萧郎中十兄》诗:“ 中散 山阳 锻, 愚公 野谷 村。”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闹榭》:“ 龟年 喧笛管, 中散 闹筝琶。”
- 中卒
zhōng zú
中军的兵卒。
- 中怠
zhōng dài
1.精神疲倦。 2.中途懈怠。
- 中转
zhōng zhuǎn
中途转换交通运输工具
- 中药
zhōng yào
中医所用的药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