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三省吾身
sān xǐng wú shēn
省:检查、反省;身:自身。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,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。
- 六街三市
liù jiē sān shì
六街: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;市:古代称早晨、中午、傍晚为三时之市。泛指大街小巷。
- 三十六陂
sān shí liù bēi
地名。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。 宋 王安石 《题西太一宫壁》诗之一:“三十六陂流水,白头想见 江 南。” 宋 姜夔 《念奴娇》词:“三十六陂人未到,水佩风裳无数。” 清 吴伟业 《高邮道中》诗:“ 曹生 留画水,三十六陂深。”
- 三亲四眷
sān qīn sì juàn
泛指众亲戚。 同“三亲六眷”。
- 三涅槃
sān niè pán
三涅槃 [出金光明经玄义] 梵语涅槃。
- 三角点
sān jiǎo diǎn
三角测量中组成三角锁(网)的各三角形的顶点。点位宜设置在通视良好、易于扩展低等网的制高点上。点上埋设有标石,以示点位;点的地面上架设有觇标,以供观测。
- 三徙教
sān xǐ jiào
指 孟 母为教育 孟子 而三迁之事。
- 三言诗
sān yán shī
旧诗体的一种。以三字为句,故名。 清 赵翼 《陔馀丛考·三言诗》:“三言诗,《金玉诗话》谓起於 高贵乡公 。然 汉 《安世房中歌》‘丰草葽’及‘雷震震’二章,《郊祀歌》之‘练时日’、‘太乙貺’、‘天马徠’等章,已创其体,则不始於 魏 末矣。 刘勰 又引《喜起歌》为三言之首,而谓诗之有三、五言,多成於 西汉 ,盖《国风》:‘山有榛’、‘隰有苓’,《周颂》:‘绥万邦’、‘屡丰年’之类。古诗中原有此句法,特 汉 初以之为全篇,遂成此三言之一体耳。”
- 三无
sān wú
1.谓无声之乐、无体之礼、无服之丧。 2.佛教语。指空、无相、无作。亦泛指佛法。
- 三时
sān shí
1.指春、夏、秋三季农作之时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洁粢丰盛,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。” 杜预 注:“三时,春、夏、秋。” 唐 元稹 《茅舍》诗:“我欲他郡长,三时务耕稼。”《新唐书·刘蕡传》:“愿陛下废百事之用,以广三时之务,则播植不愆矣。” 2.夏至后半个月。 北周 庾信 《奉和夏日应令》诗:“五月炎蒸气,三时刻漏长。” 明 周之玙 《农圃六书·占候·五月占》:“夏至后半月为三时,头时三日,中时五日,三时七日。” 3.早、午、晚。 唐 高适 《燕歌行》:“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” 明 刘若愚 《酌中志·大内规制纪略》:“各有佛堂以供香火,三时鐘磬,宛如梵宫。” 清 龚自珍 《尊隐》:“日有三时,一曰蚤时,二曰午时,三曰昏时。” 4.印度 分一年为热、雨、寒三时。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印度总述》:“ 如来 圣教,岁为三时: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,热时也;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,雨时也;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,寒时也。” 5.佛教谓 释迦牟尼佛 逝世后,佛法将经历的正法、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。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见 南朝 陈 慧思 《立誓愿文》。 唐 窥基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六:“佛灭度后,法有三时,谓正、像、末。具行教、行、证三,名为正法;但有教、行,名为像法;有教无餘,名为末法。”
- 三举
sān jǔ
1.三次杀牲备膳。 举,杀牲盛馔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:“王齐日三举。” 孙诒让 正义:“王齐日,朝食盖用大牢,日中及夕食,则或少牢或特牲,故云三举。” 2.谓哭泣三次。《孔丛子·陈士义》:“﹝ 郈成子 ﹞闻 宁喜 作难,右宰死之,还车而临,三举而归。” 3.三度举事。《新五代史·梁臣传·敬翔朱珍等传论》:“盖自 高駢 死, 唐 以 梁 兼统 淮南 ,遂与 孙 、 杨 争,凡三十年间,三举而三败。” 4.指三期科考。《宋史·选举志一》:“﹝ 乾德 元年﹞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:进士‘文理紕繆’者殿五举,诸科初场十‘不’殿五举,第二、第三场十‘不’殿三举,第一至第三场九‘不’并殿一举。”不,指文理不通。殿三举,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。 明 沉德符 《野获编补遗·科场·预传考官》:“各省改遣京官主试,定於今上之乙酉,至辛卯则三举矣。”
- 登三
dēng sān
1.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。 2.谓帝王与道、天、地三者并尊。
- 三尸
sān shī
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,叫“三尸”或“三尸神”,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过恶。
- 三黄
sān huáng
即三簧锁。
- 七紫三羊
qī zǐ sān yáng
毛笔的一种。即紫毫七成,羊毫三成。
- 一年被蛇咬,三年怕草索
yī nián bèi shé yǎo,sān nián pà cǎo suǒ
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。同“一年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