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三至
sān zhì
1.三条原则;三项法则。 2.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曾子母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曾子之母曰:‘吾子不杀人。’织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尚织自若也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惧,投杼踰墙而走。”后以“三至”谓谣言多次传播,也会产生影响。 3.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,使敌困惫。
- 三吏
sān lì
1.即三公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王使委於三吏。” 杜预 注:“三吏,三公也。三公者,天子之吏也。” 北齐 杜弼 《檄梁文》:“位此三吏,邑啟千社。”参见“ 三公 ”。 2.指三卿。《逸周书·大匡》:“王乃召冢卿、三老、三吏、大夫、百执事之人,朝於大庭。” 孔晁 注:“三吏,三卿也。” 3.指 唐 杜甫 的著名诗作《新安吏》、《潼关吏》、《石壕吏》。文学史上与他的《新婚别》、《垂老别》、《无家别》合称“三吏三别”。
- 三段
sān duàn
1.犹言三节,三块。 2.指三段论式。
- 三颂
sān sòng
《诗经》中的《鲁颂》、《周颂》、《商颂》,合称三颂。 其中多为贵族祭祀、祈福之乐章。
- 三梆
sān bāng
三次击梆木。封建时代官长坐堂前的信号。昆曲《十五贯》第八场:“伙计!发三梆了,大门上调原卷,二门上解犯人,太爷即刻要坐堂了。”
- 三杀
sān shā
1.指上杀、下杀、旁杀。 语本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:“亲亲以三为五,以五为九。上杀、下杀、旁杀,而亲毕矣。”谓上至高祖,下至玄孙,旁及其兄弟,其服丧期限依亲疏之别而递减。《北史·张普惠传》:“窃闻三杀九亲,别疏昵之叙;五服六术,等衰麻之心。皆因事饰情,不易之道者也。” 2.古代天子诸侯无事,每年三次田猎射杀牲禽,一以供祭祀,二以享宾客,三以充君之庖厨,谓之“三杀”。《宋书·礼志四》:“今既无復四方之祭,三杀之仪,旷废来久,禽获牲物,面伤翦毛,未成禽不献。”参阅《礼记·王制》。 3.指喝杀、吓杀和饿杀。 宋 周煇 《清波别志》卷上:“言事者旧有三杀之语。街里喝杀,朝里吓杀,家里饿杀。饿杀,谓俸薄也。”
- 三仪
sān yí
1.礼之三仪。 汉 刘向 《说苑·脩文》:“﹝曾子曰﹞:‘礼有三仪,知之乎?’对曰:‘不识也。’ 曾子 曰:‘坐,吾语汝:君子脩礼以立志,则贪欲之心不来;君子思礼以脩身,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;君子脩礼以仁义,则忿争暴乱之辞远。’” 2.谓天、地、人。 汉 扬雄 《太玄·攡》:“三仪同科,厚薄相劘。” 范望 注:“三仪,谓天、地、人也。”《宋书·夷蛮传·天竺迦毘黎国》:“三仪灵长於宇宙,万品盈生於天地,孰是空哉?” 3.观察天文的仪器,即黄道仪。 唐 天文学家 李淳风 设计制造。表里三重,状如十字,由六合仪、三辰仪、四游仪三部分构成,铜质。 贞观 七年制成,置于 凝晖阁 ,用以测候,已亡失。见《新唐书·天文志一》。《辽史·历象志下》:“设三仪以明度分,管一衡以正辰极。”
- 三形
sān xíng
指高、中、下三种地形。
- 三蛇七鼠
sān shé qī shǔ
比喻为害的东西多。
- 三毛七孔
sān máo qī kǒng
指心思,心机。
- 一日三,三日九
yī rì sān,sān rì jiǔ
谓逐日积累,聚少成多。 周立波 《山乡巨变》上一:“搭帮一位本家借了我一笔本钱,叫我挑点零米卖,一日三,三日九,总多多少少赚得一点。”
- 士别三日,刮目相待
shì bié sān rì,guā mù xiāng dài
指别人已有进步,当另眼相看。
- 三荤五厌
sān hūn wǔ yàn
泛指荤腥食物。
- 九衢三市
jiǔ qú sān shì
指繁华的街市。
- 犒劳三军
kào láo sān jūn
多指军队战争取得大捷而对军士进行的一种奖励,奖赏行为。犒:以财物或食物慰劳、鼓励。三军:春秋时称中军、左军、右宫为三军;后统称军队。
- 梅花三弄
méi huā sān nòng
古曲名。据 明 朱权 《神奇秘谱》称,此曲系由 晋 桓伊 所作的笛曲改编而成。内容写傲霜斗雪的梅花,全曲主调出现三次,故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