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三柳
sān liǔ
犹三绺。
- 二三
èr sān
1.谓不专一;反复无定。《书·咸有一德》:“德唯一,动罔不吉;德二三,动罔不凶。” 孔 传:“二三,言不一。”《晋书·慕容垂载记》:“虽曰君臣,义深父子,岂可因其小隙,便怀二三。” 宋 文天祥 《罗融斋墓志铭》:“不以利害为二三。其忠信如此。”《醉醒石》第四回:“这事断要死争,二三不得的。” 2.约数,不定数。表示较少的数目,犹言几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﹝ 越王 ﹞曰:‘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,亲委重罪,顿顙於边。’” 汉 王褒 《僮约》:“日暮以归,当送乾薪二三束。” 唐 皎然 《咏小瀑布》:“瀑布小更奇,潺湲二三尺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五七回:“ 呼延灼 吃了一惊,便叫酒保引路,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。” 石楠 《张玉良传》:“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,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。” 3.约数,不定数。谓二成或三成。 汉 班固 《西都赋》:“草木涂地,山渊反覆,蹂躪其十二三,乃拗怒而少息。” 清 李渔 《奈何天·逃禅》:“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人言无二三。” 4.约数,不定数。谓第二或第三。 宋 陈亮 《谢张侍御启》:“第其度程,亦在二三之数。” 5.约数,不定数。犹言再三,多次。《百喻经·妇诈称死喻》:“妇於后时心厌傍夫,便还归家,语其夫言:‘我是汝妻。’夫答之言:‘我妇久死,汝是阿谁?妄言我妇。’乃至二三,犹故不信。” 6.即六。《文选·何晏<景福殿赋>》:“故载祀二三,而国富刑清。” 张铣 注:“二三,谓 明帝 六年也。”
- 三垓
sān gāi
三重,三迭。
- 三宗
sān zōng
1.指黄帝、唐尧、虞舜。 2.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。
- 三宥
sān yòu
1.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。 2.古代王、公家族之人犯法,有宽恕三次之制。 3.古代天子、诸侯劝食的礼仪。宥,同“侑”。
- 三洛
sān luò
谓腕。
- 三叹
sān tàn
1.亦作“ 三叹 ”。 多次感叹,形容慨叹之深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吾子置食之间三嘆,何也?” 唐 杜甫 《惜别行送刘判官》诗:“九州兵革浩茫茫,三叹聚散临重阳。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自述》:“予每读其史传及《正气歌》,未尝不三嘆流涕也,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。” 2.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,予以应和。《文选·陆机<文赋>》:“虽一唱而三叹,固既雅而不艳。” 李善 注:“唱,发歌句者;三叹,三人从而叹之。”
- 三爵
sān jué
1.三杯酒。爵,雀形酒杯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臣侍君宴,过三爵,非礼也。” 唐 李景伯 《回波乐》词:“侍宴既过三爵,諠譁窃恐非仪。” 清 朱彝尊 《任孝廉以家酿苦酒见贻赋诗志谢》:“三爵矧多又,醉枕南牕南。” 2.三种酒杯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二九引 三国 魏 曹丕 《典论》:“ 刘表 跨有南土,子弟骄贵,并好酒,为三爵:大曰伯雅,受七升;次曰仲雅,受六升;次曰季雅,受五升。” 3.三只鸟雀。爵,通“ 雀 ”。 明 杨慎 《华烛引》:“六螭税驾眠 虞渊 ,三爵行栖珠树烟。”
- 三违
sān wéi
1.谓因道不行而三次去官。 2.谓三度未见。
- 三俎
sān zǔ
指猪、鱼、肉脯。
- 三挺
sān tǐng
犹三枚。
- 三彭
sān péng
即三尸神。
- 三亭
sān tíng
1.三个亭障。 2.亭名。 3.同“三停”。
- 三申
sān shēn
再三申明。
- 三薰
sān xūn
见“ 三薰三沐 ”。
- 三姜
sān jiāng
汉 之 姜肱 与弟 仲海 、 季江 ,以孝友著闻,常共卧起,见《后汉书·姜肱传》。后世因称其兄弟三人为“三姜”,并用作兄弟情笃之典。